研究背景
受壁虎脚掌强粘附力启发,近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人工干粘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可重复使用、多功能和轻质等特点,能够在不同基底上产生超过可观粘附力,有望广泛应用于仿壁虎机器人和多功能机械爪等领域。为了提升这些粘附材料的性能,当前研究聚焦于粘附机制和粘附力控制方面。粘附机制研究的关键是探索影响界面应力和脱附行为的关键因素,并期望量化拉脱力。而粘附力的控制则依赖于利用粘附机制来设计先进粘附系统,例如通过增大宽厚比或结构设计来实现均匀的界面应力从而提升拉脱力。然而,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单一理论框架,关注几何参数或界面性质,难以全面描述界面应力的综合影响。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双参数理论来更准确地描述界面应力和脱附行为的变化。
研究简介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所张忠教授团队,在研究弹性体粘附材料的分层机理方面,将界面参数、弹性体模量以及弹性体宽厚比对界面应力的影响纳入考量,从而构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研究提出了材料参数ξ(界面刚度与材料模量之比)和几何参数宽厚比η两个影响界面应力的无量纲参数,建立了基于能量和强度主导准则的裂纹扩展理论方程,首次得到了ξ和η双参数控制的脱附行为和拉脱力的理论模型。研究重点研究了方形和圆形截面弹性体从刚性基板脱附时的界面应力分布、脱附行为和拉脱力问题。方形截面弹性体存在边缘和中心两种脱附行为,且边缘脱附行为可细分为指状和菱形两种模式。阐明了由于方形截面弹性体截面角点的高应力集中,其拉脱力对材料模量变化更为敏感,展现出更大的拉脱力调控潜力。相关研究以“Delamination Behavior and Pull-Off Force Analysis of Square Cross-Section Elastomers”为题,发表在机械工程和力学领域TOP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上。
研究内容
方形截面弹性体在脱附过程中表现出两种主要的脱附行为,即边缘脱附和中心脱附。与轴对称的圆形截面弹性体脱附模型相比,方形截面弹性体界面边缘的应力分布更为复杂。这种复杂性使得边缘脱附行为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指状和菱形两种模式。中心裂纹,边缘指状裂纹和边缘菱形裂纹如图 1所示。不同裂纹模式及其拉脱力受宽厚比η和材料模量E的影响(图 2)。
图1. 三种裂纹示意图
图2. 拉脱力和裂纹模式受宽厚比和模量的影响
弹性体分层时需要考虑两种分层机制:能量主导判据方法考虑存在临界应变能释放率Gc,当应变能释放率G达到Gc时边缘裂纹进行扩展;强度主导判据方法考虑存在界面强度σmax,当界面中心处应力达到σmax时即产生中心裂纹。考虑边缘的应力强度因子在弹性体分层时的变化规律,本研究总结推导出影响界面应力分布的材料参数ξ:
其中Gc是界面临界应变能释放率,σmax是界面强度,E* = E/(1-μ2),E是弹性体模量,μ是弹性体泊松比,a是弹性体截面半边长。材料参数ξ综合了Gc、σmax和E*对应力分布的影响,其物理意义是界面刚度与弹性体模量之比。当ξ增大时,弹性体模量相对界面刚度较小,则弹性体变形量增大导致的边缘应力集中加剧,容易产生边缘裂纹。而ξ趋于零则反应弹性体近似为刚体,此时界面应力均一,如图 3所示。
图3. 材料参数ξ对界面应力的影响
基于能量主导和强度主导的裂纹起裂判据方法:本研究分别得到了产生边缘裂纹和中心裂纹所需的拉脱力Pc(edge)和Pc(center)。在实际应用中,弹性体的拉脱力为Pc(edge)和Pc(center)的较小值。两种脱附行为的拉脱力均受η和ξ的影响,但边缘脱附行为对参数η和ξ的变化更为灵敏。基于对两种脱附行为的理解,本研究首次建立材料参数ξ与几何参数η的双参数理论模型,系统揭示了方形截面弹性体边缘脱附形式(指状/菱形)与中心脱附的复合行为规律,可用于定量分析η和ξ对拉脱力和脱附行为的影响,并将该影响结果描述在P ̅_c-η-ξ空间中,如图 4所示。考虑η和ξ两个参数对弹性体粘附的影响可以更加完备得描述弹性体拉脱力和脱附行为的变化规律。基于P ̅_c-η-ξ空间的理论拉脱力分布,可以将无量纲化的拉拔实验数据依据最小二乘法拟合到该P ̅_c-η-ξ空间中,进而准确地反演界面的本征参数,包括临界应变能释放率Gc和界面强度σmax。
图4. 方形截面弹性体的P ̅_c-η-ξ空间
研究阐明了角点高应力集中对材料模量敏感性的调控机制,并对比了方形和圆形截面弹性体的拉脱力结果,指出在一定η条件下,方形截面弹性体角点处的高应力集中更容易诱导边缘脱附行为的出现,从而使方形截面弹性体的拉脱力更容易受到弹性模量变化的影响。因此,对于通过调节弹性模量来控制拉脱力的粘附材料而言,方形截面弹性体相较于圆形截面弹性体更具优势,因为方形截面弹性体具有更大的拉脱力调控范围。从而,本文结论为粘附材料拉脱力控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博士生陈子健为第一作者,特任研究员孙晓昊为共同第一作者,赵旸教授与辜萍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吴恒安教授与朱银波副教授为该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与建议。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基金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jmecsci.2025.110197